科技是改变残疾人生活,助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科技在残疾人医疗、康复、照护、教育、就业、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建设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的形势下,加强科技助残,提升助残科技研发应用水平,对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促进科技强国建设和发展助残领域新质生产力,有着重要战略意义。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关心、重视和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协同推动下,科技助残取得显著成效。我国优质助残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要突破,一批助残科技人才、创新团队和骨干企业竞相涌现,助力残疾人跨越障碍,将更多美好生活愿景变成了现实。中国残联新媒体陆续推出科技助残典型案例,展示残疾人工作领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最新成果。
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携手19家优势单位承接国家重点专项项目,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完善我国辅具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模式。首次实现从功能障碍出发的智能化功能评估与辅具适配;搭建了具有多功能模块的可扩展辅助器具服务支撑云平台;残疾人无论城乡,可随时通过线上进行辅具申请、个性化选择、线上审批、使用训练等,确保服务全面覆盖、简便快捷、降本增效、公开透明,让数据多跑路,残疾人少跑腿,实现服务更便捷,体验更优质。
全国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平台开通上线 让数据“多跑路”,残疾人“少跑路”
2024年11月30日,全国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平台开通上线。该平台集辅具申请、评估、审批、适配、结算等功能于一体,为残疾人与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提供公开、便捷的服务。
辅助器具是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和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辅助器具的支撑作用日益彰显。近年来,全国多地探索建立辅助器具线上服务平台,利用信息技术为残疾人在线申请、选择辅助器具创造便利条件,但目前依旧有超过半数的省区市尚未建立开通辅助器具线上服务。
为进一步完善辅助器具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中国残联组织有关单位启动了全国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服务平台”)建设工作。记者了解到,服务平台依托“残疾人与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康复辅助器具评估与适配体系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科研成果转化,同时结合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现有网络基础设施,利用云计算等技术,逐步推动与各地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资源互联互通,为资源提供者和资源使用者搭建起网络服务、共享和应用环境。
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研究员董理权介绍,服务平台拥有统一的全国多终端门户,集“辅助器具基本公共服务系统”“辅助器具服务大数据系统”“辅助器具信息资源库系统”三种核心功能于一体。
通过服务平台,残疾人能随时随地通过线上渠道进行基本辅助器具服务的申请、个性化评估、选择、线上反馈以及使用训练指导等操作。专业人员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快速精准地评估残疾人的功能状况,从而进一步提升专业化服务的水平。服务管理机构则能大幅缩短服务周期,减少纸质材料的使用,降低管理工作量。
“从提交申请开始,有的地方最快仅需3天即可完成全流程,改变了传统模式下层层申请审批的繁琐流程,实现了数据‘多跑路’、残疾人‘少跑路’甚至不跑路的目标。”董理权说。
“辅助器具服务大数据系统”能够汇集各类数据,形成全国辅具服务信息图,通过数据融合、智能计算、态势分析和可视化展现,支撑开展数字化服务管理与服务监督,减少因供需不匹配而导致的辅助器具浪费、弃用等问题,提高残疾人辅助器具补贴资金的有效利用率,也为辅助器具服务管理等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基础。
“辅助器具信息资源库系统”整合了辅具产品与技术资源的图文数据信息,便于社会公众了解我国现有辅助器具的种类、性能、价格等信息,也为辅助器具的研发、生产和服务提供必要的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服务平台还充分考虑了全国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化需求,提供了多种灵活的接入方式,实现地方模块与全国平台的数据汇交。例如,对于已经建设开通了辅助器具线上服务的地区,可以通过网址链接的方式,直接接入服务平台;对于还未建设的地区,则可以免费使用服务平台,这既节约了地方平台建设和管理成本,又确保了全国范围内辅具服务的统一性和规范性。记者了解到,截至日前,全国已有18个省级残联采用不同形式接入服务平台。
“下一步,我们将制定详尽的工作计划,进一步推广服务平台在全国各地方的落地运用,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互联网+辅助器具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和丰富平台功能的作用,为残疾人‘高效、便捷、安全’获得辅助器具服务提供科技支撑。”董理权说。
来源:中国残联计财部并综合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科技日报等消息
编辑:张雪飞
审核:张競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