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日,南美旅行第6天。今天游览了圣地亚哥西北部的海滨城市维尼亚德尔玛和瓦尔帕莱索。
我们9:00出发,车辆行驶在圣地亚哥市中心,街道上居然空寂无人。导游向我们介绍说,昨天是西方的复活节,当地的居民在经过了一夜的狂欢之后现在还在睡梦之中。驶出市区,我们行走高速公路去往120公里之外的瓦尔帕莱索。
来到距目的地约50公里的卡萨布兰卡山谷,我们停车参观了位于路右侧的维尔芒特(Veramonte)酒庄,这里已是初夏,葡萄园中的葡萄已经长出绿叶,嫩叶中攒着一串串细小的葡萄,如同绿色的珍珠,—派生机盎然的田园景象。经过高大的油棕树,我们进入酒庄大楼,一层展厅里面陈列着各种红、白葡萄酒,名目繁多,琳琅满目。地下酒窖里摆满了巨大的木桶,散发出来一阵阵橡木的醇香。参观结束,我们购买了一瓶红酒和一瓶气泡酒用于晚上佐餐。
Veramonte酒庄
橡木桶
葡萄园
我们先来到与瓦尔帕莱索毗邻的城市维尼亚德尔玛游览,导游在车上给我们简要介绍了这两个相连的城市。维尼亚德尔玛(vina delmar)的西语意思是海上葡萄园,这里曾经是瓦尔帕莱索北方海岸线上的一个大庄园,如今已经成长为一个独立的、著名的旅游城市,享有花园之城的美誉。这两个城市虽然离得很近,但风格却完全不相同,维尼亚德尔玛经过多年的改造,已经看不出历史的痕迹了,城市里到处是现代化的建筑。而瓦尔帕莱索就不一样,为了保证城市的历史面貌,在2003年该市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以后,市政府就不再允许在历史古建筑区建造任何高于七层的建筑物,所以瓦尔帕莱索的古风就被原汁原味保存了下来。
维尼亚德尔玛的海滨
第一个打卡点是鲜花时钟,这也是进入维尼亚德尔玛这个城市的标记。巨大的鲜花时钟位于时钟花园一角的草坪坡地上,周围簇拥着茂盛的棕榈类热带植物,花钟上方是绿植呈现的维尼亚德尔玛的西班牙字母。花钟的钟面和数字分别用红色的鲜花和绿色的植物剪修而成,只有转动的白色时针是用塑料制成的。据说花钟巨大的机芯是瑞士劳力士公司制造的,建立于1962年5月15日,也是智利举办足球世界杯赛的同一天。时钟绿植的维护是长期的,每个季节都会用不同的鲜花装点时钟,大概每3个月修护一次,保证绿植的高度不超过10厘米。
鲜花时钟
参观了鲜花时钟,我们去往海象岛参观。途中经过一处位于海边的城堡样建筑,导游介绍说这是维尼亚德尔马的标志性景点——乌尔夫城堡。这座城堡建在一处海湾的岩石上,由德国慈善家乌尔夫于1904年开始建造 ,直至1960 年才建成,此时乌尔夫先生已经过世14 年。因此城堡归维尼亚德尔马政府所有,同年划归智利海军成为海事博物馆。2005年,城堡重新划归维尼亚德尔马政府,改建为历史博物馆。
乌尔夫城堡
大巴在海边的一处礁石附近停下,海象岛到了。放眼望去,海边礁石遍布,海浪奔涌,近海处有一座山石嵖岈的石岛。从路边看山上,依稀可以看到有一些黑点的存在。导游带领我们从路边的一处民居旁的小路穿过去,来到近旁的海岸边,这里距石岛依然有百十米的距离,通过相机镜头拉近,果然看到岛上栖息的海象群。几十只海象以各种姿势拥挤在一起,慵懒地趴在岩石上,不时会有海象费力地挪动肥胖的身驱,在岩石间扭来扭去的活动,显出极其憨萌的样子。海象上方的岩石上,有两只兀自站立的海鸥,像是这群海象的哨兵。由于距离海象较近了,岛上的臭味在海风的裹挟下一阵阵传来,我们抓紧时间拍完照片就回到了岸边。
海象岛
慵懒的海象
休憩的海象
离开海象岛,我们前往市区。大巴在一处丁字街口的路边停下,导游让大家下车观看复活节岛石像。在路边的草坪中赫然矗立着一座两米多高的石像,导游介绍,复活节岛上遍布此类石像,当地人称为“摩艾”,这座“摩艾”是世界上唯一从复活节岛上搬出来的原品,它只有上半身,具有一对长耳,双目深凹,削额高鼻,下巴棱角分明,表情沉毅,若深思状。复活节岛是智利的著名景点,但距圣地亚哥却有3500公里的距离,因此我们的行程中不包括复活节岛。虽然不能成行,但能在这里目睹复活节岛的真正“摩艾”,也算弥补了一些遗憾吧。
复活节岛的“摩艾”
参观了石像,已近午饭时间,这里没有中餐馆,我们在一家中国人开的智利餐馆中享用了智利自助餐,之后去往瓦尔帕莱索。
我们的大巴车沿着海边公路来到瓦尔帕莱索的普拉特码头,瓦尔帕莱索的行程自此开始。这里是智利也是南美太平洋沿岸的最大港口,始建于1536年。海面的泊位上上停靠着大大小小的客轮、货轮和游艇,不远处海面上还停泊着军舰。
普拉特码头
码头对面是索托马约尔广场,广场正中立有纪念太平洋战争的伊基克海战纪念碑 ,雕塑为智利海军之父海军上将科克伦,雕塑对面的淡蓝色大楼是智利的海军总部。
伊基克海战纪念碑
从码头处向上看,瓦尔帕莱索古老的城市就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各式各样的房屋建筑依山而建,从海边最低处沿着山坡向上递进蔓延,无论是豪宅还是普通住宅,每一户人家都会把他们的屋顶和墙面涂成各种各样的颜色,赤橙黄绿,异彩纷呈。如果单从外观看,个人感觉这种城市的格局和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非常相似。但这毕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设的世界遗产,应该在内涵上有所不同吧。
山坡上的瓦尔帕莱索
山坡上的瓦尔帕莱索
进入城区参观。瓦尔帕莱索老城山海相连,几乎没有平地。为了方便人们上下山,这里的政府在十九世纪就开始发展特有的公共交通体系——轨道式缆车,1883年开始使用。这种缆车介于电梯和铁路机车之间,像电梯一样靠缆索牵引上下,又像列车车厢一样有车轮和铁轨。1996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瓦尔帕莱索不同寻常的缆车系统(高度倾斜缆车)成为世界一百个濒危历史文化宝藏之一。至今这里还有十几部缆车吱吱嘎嘎地运转,堪称老古董,怀旧感满满,也成为城市的名片和招牌。我们在9月份曾到恩施的鹿院坪游览,那里有全世界最长的斜行电梯,和这里的轨道缆车形式基本相同。
行走在城区的街巷中,路旁房屋和院墙上、阶梯和地面上,都是各种壁画和涂鸦。抽象的、写实的、卡通的,五颜六色,光怪陆离。这不禁使我们想起第一天到圣保罗参观涂鸦街的情景,这里的街景与涂鸦街如出一辙。看来,用涂鸦和漫画来充分表达个人内心的诉求,是南美人的普遍形式,也是南美浪漫风情最具代表性的体现。参观中,导游向我们介绍,瓦尔帕莱索被称为“文化之都”,是许多艺术家和文学家的居住地,智利最有名的诗人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巴勃罗聂鲁达曾在这里长住。
攀援的花树
街道一角
油画中的房子
涂鸦的街道
涂鸦的街道
两只鸟的图画
在色彩缤纷、古色生香的瓦尔帕莱索老城中徜徉了许久,我们在17:30左右结束游览,乘车返回圣地亚哥,晚上在一家名为蜀香酒店的中国餐馆用晚餐,席间大家品尝了今天在酒庄购买的葡萄酒。
明天参观圣地亚哥市内的景点,下午15:40乘飞机去往秘鲁的库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