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中国气象局为实现中长期的天气预报,计划从美国进口一台每秒10亿次运算的巨型计算机,没想到美方不仅提出比出口欧洲高出近10倍的价格,还附加了一系列霸王条款!
面对中方代表气愤的质问,美方代表却只是摊了摊手:“我们也没办法,不这样,上帝会惩罚我们的。”
在这样的危机中,有一个人却敏锐地看到了一个契机。
陈福接
来源丨安溪融媒
1986年,时任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的陈福接进京请缨,争取我国第一台10亿次通用并行巨型机“银河-Ⅱ”的研制任务。
为使“银河-Ⅱ”方案早日立项,陈福接还与周兴铭等人联名,大胆地向当时的国家主要领导人写了一份报告,阐述了巨型机立足于国内研制的必要性。
国务院、中央军委和当时的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很快答复并明确指示:“巨型机立足国内研制的方针要坚决贯彻”,并要求由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牵头,国防科技大学具体承担这一任务。
陈福接与同事们座谈交流
(左起:陈福接、胡守仁、慈云桂、康鹏)
来源丨安溪融媒
为了打赢这一场恶战,组织上派陈福接担任总指挥。当时,研制我国第一台10亿次巨型机的任务,不仅科研条件有限,而且还面临设备匮乏、经费短缺的难题。虽说有“银河-I”的研制基础,但大量的新设备和各种硬件软件,都需要自主设计更新。
“银河-Ⅱ”研制团队在攻关
来源丨安溪融媒
作为总指挥,陈福接深感责任重大,不仅加班熬夜成了家常便饭,甚至都无暇顾及身体健康。一天,他在上楼梯时感到心脏不适,去医院检查时被诊断出患有冠心病。但他放不下“银河-Ⅱ”任务,仍然坚持出差。
结果,不到10天,他突发冠心病,晕倒在“银河-Ⅱ”交机现场。但身体一好转,他又马上返回工作中。
1992年11月19日,“银河-Ⅱ”巨型机在长沙顺利通过国家鉴定,从此我国拥有了自主研制的10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Ⅱ”很快应用到中国气象局的中、长期天气预报中,填补了我国面向大型科学工程计算和大规模数据处理的并行巨型计算机的空白。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也因此被中央军委授予“科技攻关先锋”荣誉称号。
“银河-Ⅱ”超级计算机
来源丨中国气象报
2006年3月10日,刚过71岁生日的陈福接因病与世长辞,我国痛失一位卓越的计算机专家。但陈福接“胸怀祖国、团结协作、志在高峰、奋勇拼搏”的“银河精神”,正激励着新一代科研工作者殚精竭虑、勇往直前。
参考资料:
[1]刘世恩.豪情回首话人生—陈福接访谈录[N].国防科大报,2005.5.31.
[2]陈福接:从亿次到十亿次的银河赶超者[OL].安溪融媒,2023.12.1.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