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浪潮来袭
各大高校都在研发、创新AI大模型
教学发生了哪些改变?
一起走进校园看一看
四川大学:
在虚拟环境中练习口腔正畸
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的
智慧实验室
学生们通过AI互动教学平台
在虚拟环境中进行高精度的
口腔正畸操作训练
“我们推出了‘华西口腔智联大模型’
并整合DeepSeek基座能力
将医院的海量临床案例和企业的真实项目
转化为多元化的口腔医学教学资源”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
院长韩向龙介绍道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
正畸科副教授段沛沛表示:
“正畸学理论非常复杂
临床中又要应对千变万化的患者
学生学不懂、练不会、不敢做
是传统教学的痛点和难点
现在我们用AI赋能的方式
破解了这个难题”
“AI帮助我们很快熟悉临床操作
为进入临床实习充分准备
此外,我也会用AI技术
开展AI项目训练培训”
也门留学生阿巴斯分享道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利用AI大模型设计大飞机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老师和同学们演示
如何利用AI大模型设计一架大飞机
通过把飞行器的
类型、载荷、速度等设计需求
输入到设计系统
短短几分钟
AI大模型就会根据需求
自动生成设计方案
“这个大模型
把我们大语言模型和工业软件
进行了结合
能够完成飞机的概念方案的设计
学生再根据这个方案进一步细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副院长罗明强说
学生还可以运用虚拟现实技术
对飞机设计方案进行审查
还可以利用模拟系统
直观检验设计方案
在不同飞行条件下的表现
进一步优化设计
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实际应用需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石斌分享说:
“具体的设计过程需要我们自己去实施
设计完之后
我们把方案提供给AI
它能够找出一些
我们可能没有发现的潜在性的问题
帮助我们解决和规避一些隐患”
同济大学:
为城市建筑穿上“抗震铠甲”
同济大学科研团队
通过AI大模型与工程技术的深度融合
自主研发了地震工程防灾人工智能大模型
为城市建筑穿上“抗震铠甲”
在一堂《结构智能防灾》课上
老师演示如何利用AI
快速设计建筑图纸
并获取建筑结构信息
再借助地震工程防灾AI大模型
来排除可能存在的风险点
学校科研人员通过
整合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
积累的海量数据、工程经验和核心算法
研发了地震AI大模型
可以实现建筑群地震响应的秒级预测
这项技术突破让城市防灾
从“以天计算”跨入“以秒响应”
对此,同济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周颖介绍:
“以上海中心为例
它的弹塑性分析模型要计算一周
才能拿到结果
目前经过地震大模型核心算法
1.88秒就可以计算完成”
教学过程中
学生化身“工程医生”
操控爬壁机器人、机器狗
在多个场景中进行建筑结构安全巡检
通过视听觉AI算法
快速识别裂缝、空鼓等结构损伤
并生成安全评估报告
高精度、高效率完成工程诊治任务
目前
同济大学正将地震AI大模型
应用于校园建筑安全评估
未来还将逐步覆盖上海220万幢建筑
和其中的3000多幢优秀历史建筑
真正为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保驾护航
复旦大学:
壁画修复效率提升数百倍
在复旦大学新开设的“AI考古”课堂上
考古学与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师生们
组成了跨学科团队
破解文物保护的种种难题
这门创新课程涵盖了AI技术原理
图像重建、文物数据库等多个模块
尤其是专门研发并推出了
一款叫作“马良”的人工智能大模型
它就像送给修复专业人员的一只“神笔”
破解了传统的壁画修复方式效率低
修复方案单一等问题
仅需1分钟就能完成对壁画的数字化修复
而且能智能识别颜色脱落、划痕等
七大类文物病害
修复精度达到专业美术人员的水平
这款AI大模型还能让壁画修复
不再受限于个人经验
激发修复专业人员更多灵感
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金城表示:
“像这个(壁画中)小孩脸部
大面积脱落
专业人员受思路的限制
很有可能会下意识
只给出一两种解决方案
我们的大模型可以一次性给出上
百种不同的可能性组合
去打开思路”
“AI时代给高等教育实际上
带来很多新的有利条件
学生只要有很好的技能、创新思维
一定会适应未来的各种各样的职业”
复旦大学人才办主任黄金辉说道
高校教师如何与AI同行?
大学的课堂上有了AI大模型
是否可以替代老师讲课?
高校教师该如何与AI同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务部副部长金天:“AI不会取代我们每一个人,也不会取代老师,我们需要让AI赋能课堂教学,使老师从低阶性的重复工作中解放出来,使老师能够更加关注于创新能力、高阶能力的培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童遥:“在我们的课堂学习当中,AI只能提供碎片化的知识,而老师很多时候凭借的是多年的授课经验,以及对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贯通掌握。”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博士研究生蒋宸:“例如我的课题,研究了如何自动判定患者拍摄头颅片的位置是否正确,是一款AI辅助性的诊断工具,但最终的临床决策,仍需要结合患者的个体性差异、患者主诉等进行多方面的权衡和综合判断。这种‘有温度的’知识,包括职业责任感以及动态决策能力,仍然需要导师的言传身教。在科研方面,比如新型材料开发等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如何提出原创性的问题、突破性的问题,我们仍然需要导师独特的学术视角和创新思维的碰撞。”
高校人才培养重心发生改变
使用AI大模型
提高了高校的教学效率
解决了一些教学中的痛点难点
在有些方面
AI比人更有优势
这部分工作就更适合交给AI去做
在这样的背景下
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会怎样调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罗明强:“从以前以知识的学习为主,要转到以知识加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思想上去。在北航的飞机总体设计课程里,我们采用了竞争性团队设计项目的模式,去锻炼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 、全局系统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四川大学副校长、口腔疾病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叶玲:“我们确立了‘数智转型’思路,积极推进AI技术与医学教育深度融合,着力自主培养更多适应科技发展的复合型医学拔尖创新人才。”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教学实验室主任郑庆华:“在对学生的价值塑造,以及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协作沟通等能力,特别是面向复杂场景的实践力的培养,这些才是我们高等教育更要关注的,而这些正是AI无法替代的。”
春天已至,奋斗者行
高校作为科研攻关的前沿阵地
不断探索,不断突破
为这些在春日奋斗的科研工作者
来源:微信公众号“学校共青团”(ID:tzyxxb),综合整理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新媒体编辑:曾煜婷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