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评论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公示32个“宽带网络﹢健康乡村”应用典型试点项目。相关试点项目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医疗健康的深度融合,为健康乡村建设赋能。要让这一惠民工程惠及更广大的乡村,需总结推广试点经验,确保数字技术在乡村“用得起、用得好、用得安全”。
近年来,远程医疗、人工智能(AI)辅助诊断等数字化医疗服务在农村地区落地开花。患者不出村就能通过网络与上级医院专家“面对面”交流;乡村医生借助AI辅助诊断系统,能够快速分析病情,提供更高效、精准的诊疗服务……实践证明,强化卫生健康服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有助于提升基层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为健康乡村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但与此同时,农村地区广袤的地域和较为薄弱的基础设施条件,使得卫生健康领域诸多信息化应用受到限制。例如,在远程医疗中,信息传输需要稳定、高速的网络支持,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于接入网络的带宽不足,易出现卡顿、信号中断等问题。移动巡诊车在山区常遇到信号盲区,导致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无法实时更新。
此次公示的32个典型试点项目给出了解题思路。例如,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共体急诊急救大平台信息化建设项目通过搭建高速稳定的宽带网络,实现医共体内各级医疗机构间的信息实时共享。在急救过程中,基层医院能够迅速将患者基本信息、病情危急程度等数据传输至上级医院,上级医院专家可在第一时间做出诊断并指导救治。这些成功案例为其他地区提供了经验借鉴。
让“宽带网络﹢健康乡村”应用试点经验在更大范围“开枝散叶”,需要多方协同发力。一方面,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建立健全跨部门合作机制,落实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改造、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关应用平台的开发与维护等。另一方面,在项目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前AI应用和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预留足够的技术升级空间,确保系统的先进性和可持续性。
推进“宽带网络﹢健康乡村”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基层医务人员和乡村居民的需求为导向。在开发信息化应用系统时,采用直观易懂的界面设计,简化操作流程,确保医务人员能够快速上手。在乡村集市、文化广场等人员聚集场所,开展信息化医疗应用宣传推广活动,提高农村居民对新技术、新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此外,可组织志愿者或基层医务人员上门开展一对一指导,帮助村民用好可穿戴监测设备等智能设备。
“宽带网络﹢健康乡村”建设的意义远超技术应用本身,其为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改善农村居民健康状况提供了新路径。在这条由光纤编织的健康之路上,每一束光波都承载着生命的希望,每一次数据传输都在缩小城乡医疗差距。当5G信号穿越崇山峻岭,当云端智慧照亮村卫生室,我们见证的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守护人民健康的庄严承诺。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文:张暄(媒体人)
编辑:杨真宇
校对:李诗尧
审核:秦明睿 叶龙杰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1Q3GXEDS】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