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2月21日,是叶笃正诞辰109周年的日子。
叶笃正,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以高瞻远瞩的智慧,洞悉气象风云,引领中国气象学界走向世界前沿,践行“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的豪言壮语,无悔地将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气象事业。
1948年,博士毕业后,叶笃正拒绝美国气象局一份年薪4300美元的诱人工作,于1950年8月毅然踏上归国的征途。
1979年,当他率领中国气象团访问美国时,当年曾极力劝阻他回国的同窗好友,在重逢的那一刻,忍不住问出了心中的疑惑:“你后悔吗?”
他微微一笑,目光坚定地回答:“我现在一点儿不后悔:第一,我是中国人,我给中国做事,给中国老百姓做事;第二,美国不会给我这么一个舞台来提意见、搞规划。”这份不悔初心,正是叶笃正传奇人生的最佳注脚。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叶笃正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不悔的归途:科学报国的决心
1948年,叶笃正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大气中的能量频散》在美国《气象杂志》上发表后,立即引起国际气象学界的高度重视,被誉为动力气象学的杰出代表作之一,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气象业务和科研工作中。叶笃正也因此而蜚声国际气象界。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48年,叶笃正芝加哥大学校园毕业照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的喜讯,坚定了叶笃正回国效力的决心。“早年留学美国,学成后最担心的就是报国无门,是新中国的成立召唤我回到祖国,使我有了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舞台。”他向恩师罗斯贝说:“中国在气象方面非常落后,我回国之后要在中国建立‘芝加哥学派’的中国分学派,让‘芝加哥学派’在中国发展。”看着这位雄心勃勃的年轻人,罗斯贝同意了叶笃正回国的请求。
然而,由于中美关系紧张,美国政府为中国学者回国设置了重重障碍。叶笃正只能选择经香港回国,但这需要先获得英国驻美领事馆的签证。尽管他的签证申请屡次遭到拒绝,他回国的决心却始终没有动摇。
一天,叶笃正再次怀揣希望来到英国驻美领事馆,英国领事馆依旧当场拒绝了他的签证请求。
“为什么不给我签证?”叶笃正十分不解。
“你不能到香港去。”领事馆英国官员毫不客气地说。
“为什么?我为什么不能去香港?”叶笃正有些着急了。
“这个……你得去问美国国务院。”
叶笃正气坏了,质问那位英国官员:“你们是独立的国家,又不是美国的属国,为什么要我去问美国国务院?”
“这个我不管,反正我就是不能发给你签证!”英国官员不耐烦地说。
几番交涉过后,叶笃正得到的答案仍然只有一个——不行。
不久,叶笃正听说有一条船要在香港靠岸,允许中国学者乘坐。于是,他匆匆辞别罗斯贝,连夜收拾行装,准备回国了。
1950年8月27日,叶笃正和很多怀着同样的爱国情怀的海外学子们一起登上“威尔逊总统”号,踏上了归国的旅程。
不悔的事业:为中国人做事
回国后,叶笃正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主任,在西直门内北魏胡同一座破旧的房子里,开启了中国的气象研究。狭小局促的办公室只有一张简单的地面图,连天气预报必备的高空图也没有。
叶笃正在国外求学时,亲眼见过研究室里配备地面图、高空图,还有计算机。在当时,天气图是最普通的配件,做研究做预报都要用,可中国没有。面对相差甚大的研究条件,叶笃正没有犹豫,虽前路困难重重,他仍勇往直前,卷起袖子,自己绘起图来。
叶笃正曾向弟子们描述当时的工作状况:“没有图,我们自己画,第一张图画出来,是五百毫巴地面图,相当于五公里左右高度的天气图,实验室所有的人专门做了庆贺。”
绘制完成的当晚,所有工作人员聚在一起庆贺,叶笃正亲手把这幅巨幅天气图挂在墙上,看了一遍又一遍,并激动地说:“中国的天气预报要在物理、数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今后,‘天有不测风云’的时代该在中国结束了!”
在叶笃正看来,中国人就要为中国做事。“把我所知道的贡献到我应该贡献的地方”,这个人生目标,叶笃正坚持了一辈子。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91年,叶笃正在大气所指导学生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不悔的誓言:让外国人同我们接轨
叶笃正曾豪言:“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这绝非空谈。
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在大气环流变化方面作出了许多国际领先的研究:叶笃正和李麦村提出大气运动适应理论,10年后才被西方科学家所认可;他和陶诗言揭示东亚大气环流突变现象,10年后成为全球研究的重要方向;叶笃正更是首位对阻塞高压形成作出满意解释的气象学家,这一发现比国外早了整整15年。
此外,他创立的青藏高原气象学,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并奠定了该领域的科学基础。
进入20世纪80年代,叶笃正再次引领潮流,开辟了全球变化科学新领域,为气象学的发展贡献了一系列创新的科学思想。
2003年5月,世界气象组织决定向叶笃正授予世界气象组织的最高奖——第48届国际气象组织奖,以表彰他在气象科研、教育以及国际合作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叶笃正成为第一个获得该项殊荣的中国人。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米歇尔·法罗曾用“广受尊敬、世界闻名”来赞誉他的杰出成就。
由于叶笃正的努力,中国的气象科研始终与世界保持了同步。他用自己的一生兑现了他的豪言壮语——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叶笃正九十华诞
来源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010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编号第27895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叶笃正星”,以纪念他为人类气象事业作出的贡献。天地万象,笃正风华。叶笃正的功勋和精神,必将和“叶笃正星”一起,光耀寰宇,恒久留存。
参考文献:
[1]王舒.风云人生:叶笃正传[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2]郑培明.叶笃正:洞彻气象风云[N].中国科学报,2014-2-21.
[3]气象大家叶笃正:“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J].水木清华,2024(04).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