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事业就要有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稳扎稳打向前走,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不断通过化解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倡导钉钉子精神,这不仅是对党的优良传统和制胜法宝的继承与发扬,更是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内在要求的深刻把握。我们要深刻领悟新时代新征程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的重大意义和特殊重要性,激发贯彻执行的奋进伟力,提升改革落实的总体效果,把党中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坚定不移锚定改革目标
锚定改革目标,解决“落实什么”的问题,是确保改革成效的前提条件。坚定不移地锚定改革目标,精确识别并确立改革举措的具体指向与核心要素,以确保改革措施的靶向性与精准度。这一过程要求我们在制定改革方案时,不仅要有高屋建瓴的战略视野,还需具备细致入微的战术考量,通过科学分析、系统规划,推动改革成果有效落地与深化。
一是清晰界定改革的核心使命与具体目标。细化目标体系,科学制定改革任务书、时间表、优先序,将宏观的改革愿景细化为一系列可衡量、可追踪、可考核的具体目标,确保每项改革都有清晰的方向标和刻度尺。同时,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民生改善的迫切需求,优先推进那些对发展全局具有战略意义、人民群众高度期盼的改革事项,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二是精心制定改革实施规划与配套政策体系。围绕解决突出矛盾设置改革议题,优化重点改革方案生成机制。针对每项改革任务,制定详尽周密的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节点、行动路径和责任主体,确保改革措施既具有可操作性又便于追踪问效。及时出台与改革方案相衔接的政策措施,有效解决资金、人才、技术等瓶颈制约,为改革顺利推进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与资源保障。
三是建立健全改革监督评估与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强化改革监督,把重大改革落实情况纳入监督检查和巡视巡察内容,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监督体系,确保改革政策精准落地,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现象。同时,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定期对改革成效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既总结经验又反思不足,为改革持续优化提供有力依据。更重要的是,要根据评估结果和实际情况,适时优化调整改革策略和方向,确保改革始终航向不偏、力度不减,不断实现新的突破,最终达到既定的改革目标。
切实增强责任意识
强化责任落实,解决“谁来落实”的问题,是确保改革成效的关键环节。构建权责明晰、层级分明的责任体系,通过制度设计与机制创新,将改革任务细化分解至具体部门、岗位及个人,并辅以严格的责任追究与激励机制,确保每个责任主体都能充分认识到自身在改革进程中的角色与使命,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与义务。
一是明晰责任边界,构建严密责任网络。针对每一项改革任务,必须细化分解,明确责任主体与具体执行人,确保责任链条无缝对接,形成“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责任”的生动局面。通过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等举措,强化干部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担当,同时构建涵盖上级督导、同级协作、下级执行的立体责任体系,促进各级各部门既各司其职又紧密配合,形成上下联动、条块结合、左右协同的高效工作局面。
二是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改革内生动力。将改革成效作为干部考核评价的核心指标,建立健全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并重的制度体系。对在改革大潮中勇于担当的干部,给予充分认可与实质奖励,包括表彰荣誉、优先晋升等,以此激发广大干部投身改革的热情与创造力。同时,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形成允许改革有失误、但不允许不改革的鲜明导向,旗帜鲜明为敢于创新、先行先试、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让干部在改革道路上轻装上阵、大胆探索。
三是加强培训赋能,提升改革落实能力。针对改革实践中出现的新挑战、新课题,定期组织专题培训、经验交流等活动,全面提升干部的政策理论素养、业务实操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干部深入改革一线,通过实践锻炼增长才干、积累经验,成为改革路上的行家里手。此外,还应注重在改革实践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为改革事业注入新鲜血液与强大动力,确保改革事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以科学方法确保改革落地
遵循科学方法,解决“怎样落实”的问题,是确保改革成效的基本途径。运用逻辑推理、实证分析、系统论证等科学方法,深入剖析改革政策与实践,确保改革举措能够精准对接实际、有效克服障碍、顺利推进并取得预期成效。这一过程不仅要求我们在制定改革方案时具备高度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而且在实施过程中要灵活应对各种复杂情况,及时调整策略,确保改革措施能够真正落地生根。
一是坚持试点先行,有序全面推进。在全面推行改革之前,需审慎选取具备典型性、代表性的区域或领域作为试验性场域,通过局部试验的“试错”与“验证”机制,优化改革方案,确保其适应性与有效性。试验周期结束后,应及时进行系统复盘与综合评估,深入剖析成功经验与潜在挑战,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模式,以期为整体改革进程提供可借鉴的智识资源与策略模板。
二是强化沟通协调,凝聚改革共识。面对改革涉及的广泛领域与复杂系统,需要构建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的协作体系,通过建立健全高效的沟通协作机制,打破信息孤岛,促进资源共享,确保各项改革举措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同时,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吸收群众智慧、专家意见,总结基层经验,广泛汇聚民智民力,增强改革的群众基础和社会认同。
三是牢固树立风险意识,筑牢安全防线。在改革的深水区与攻坚期,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对可能遇到的风险挑战进行前瞻性预判与系统性评估,制定周密的风险防控预案与应急响应机制。一旦风险显现,立即启动应急程序,迅速有效应对,确保改革进程行稳致远。同时,加强舆情监测与正面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营造有利于改革推进的良好舆论环境,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作者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秘书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新媒体编辑:曾煜婷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点个“在看”不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