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想到一句话:是什么已经忘记了,哈哈哈哈。真的挺搞笑的
本来是打开公众号,准备尝试看看在那边写是什么感觉,我记得公众号排版是会有些问题的,可能已经非常习惯用简书了,在每个分类栏目下都有很多很多的记录,刚才看到知乎,说的是做自媒体就是把大家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那么我知道我的那些异想天开和各种巧思为什么不能实现了,因为我虽然并不介意暴露隐私或者说呗关注到,但是我绝对不想很多人的注意力放在我身上。
所以日记始终是最适合我的形势,不管是零碎的记录,本子上写的字,还是敲击键盘输入的工工整整文字,都不过是我思维的具象化罢了。
我真的很感恩自己有记录的习惯,写日记的这种习惯让我一个人在海上度过了艰难的时光,写日记会帮助我平复心情,能让我思维得到梳理,并且烦心事写过也就忘记了,开心的事情也会忘记,但是重新再看会知道自己曾经的心绪。
在互联网世界的自由大概就是我可以表达也可以不表达,一个人一个账号,多个平台甚至多个账号,这些更像是窗户,是自己透过这种形式去努力看世界的窗户,窗户有大有小,小的也许是一个孔,只留出一只眼睛的空隙,透过它也能看到这个世界上正在发生的戏剧,大的也许是落地窗,不仅仅自己能看到别人,别人也可以透过相当的面积到看到自己。
当我写下这些的时候,我觉得在网络上也许始终都还是戴着面具的,上面这段话我很难想象被过去那些相互熟悉的人看到自己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感觉,所以,也许公众号并不适合我,目前为止发表了几篇文章,都是人畜无害的关于时间任务的纠结,别人觉得我矫情还是认真这些都没有关系,通讯录里面大家都是因为某些事而打交道,这样的交集真的没有必要给所有人展现一个全面的自己。
别人也没有义务来了解你,而泛大洋就不一样了,不管是被数据机制推送,还是偶然的又或是什么别的原因,点击是一种自由的选择。
我设想了一下,我微信通讯录上面的朋友,那么多人任何一个人发表一篇文章我也许都会点进去看看,因为这个行为比较新奇,他们很少发文,我记得的也就一两个人并且是极其偶尔的更新自己的生活感悟而已。
所以记录和做成商业模式是大大的不一样吧,自媒体这碗饭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吃的,是会羡慕数字游民的生活,带着器材设备一台电脑只要连接网络在哪里都可以工作,生活的自由面被拓宽了。可是上次我自己尝试去剪辑自己的录音音频,就短短几分钟的东西都花了我很久很久,我体会到这里面的不容易,尤其是还叠加完美主义心态的BUFF,那做这种自发性工作而非被别人要求的工作这里面的自我损耗一定不轻。
而我到底是怎样做到快乐分享的呢?前几个月几乎没有停歇过,上个月也就是十月份有意识减少,然后发现不发分享不去记录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因为我不会真的不拍,所有的视频照片还是在我的手机里面。
但是我又想到老师说的:现在的人走哪拍哪,这种记录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证据思想?我去过一个地方,难道我不拍照就代表 我没有去过吗?和别人聊起的时候,难道我就非得翻出自己的照片来简单“炫耀和证实”吗?
我不知道,但是生活中这样的场景是很多的,是的,语言的说服力有限,当我说到什么同时还能翻到过去的记录,那只是一个存在本身。
我知道了,如果把出行经历写成一个游记,一篇面面俱到的文章,我还会觉得这个事情矫情吗?文字,图画,照片,其实本质都是相同的,是记录。而拍照这件事击败其他的形式称为时下最广泛的应用知识因为智能手机的技术进步,太方便了没有门槛,人人都可以。
我也用相机拍照,可是这大半年以来除了给朋友拍照我都再没有拿起相机出去捕捉画面了,不是我不爱了,只是我发现手机过于方便,并且能拍出几乎差不多的效果,每天上学扛相机是不现实的,看到一个好的画面先开机,挂配件,调参数,也许夕阳早就不等我已经溜走了,手机就大大的缩短了这种时间,掏出来一个按键就拍完了。所以日常便利性是这样的拍东西打卡盛行的原因吧。
兜里揣着一个手机,看到了绝世美景,很难不去记录下来,至少可以发给在乎的人看看不是吧,分享的根源就是做这件事自己感觉到幸福和快乐,加上当下的自己是快乐的也想把这种快乐分享给朋友家人,仅此而已。
也许,经过今天的思考,我以后再也不会给自己的分享下定义了。
我的相机,上次早上起来的粉色天空实在太好看,手机尝试拍不出那个效果,就拿出抽屉里的相机,过了很多天了还没放回去,是懒也不是,最近也还是能留意到街上那些随时随地让我动容的画面,想拍又不想拍的,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特别珍贵的心情。
也许这个相机就是我的本命相机,这么多年了只有它最顺手且每次隔了很久再次拿起它,都能带给我惊艳的感觉,也许是我在成长,也许是技术在进步,总之,有些东西是不能处理不必处理的,极简,简单也不意味着抛却一切的重量。
相反,在简单的日常中,我还保有一些新奇的小东西,那将是给生活和我的心情添彩的点缀。
2024年11月9日09: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