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无杂草,认识的都是宝。
在山坡草地、山谷、小溪边等阴湿的地方,生长着一种看上去很普通的野草。
它丛生,茎匍匐在地生长,根部木质化,节部生根,多分枝,一年生的茎直立,上面有纵棱,有毛,高约10~15公分左右。
叶子互生,呈卵形或者椭圆形,长约1.5~3公分左右,宽约1~2.5公分。基部楔形,末端尖,边缘有腺毛,正、背面均有腺毛,正面有黑褐色新月形斑点,叶柄长约2~3毫米。
顶生头状花序,单生或者成对,直径约6~10毫米,花序梗有腺毛,苞片膜质,呈长卵形,开粉红色很漂亮的花朵。花被5深裂,淡红色,花被片椭圆形,长约2~3毫米。
花落结出长卵形的瘦果,黑褐色,长约1.5~2毫米,3棱,有小点有光泽,宿存花被内。
就是这样一种野草,药用价值非常高!
身体淤堵不通,用它治疗,利尿,消炎。痢疾、肾炎、膀胱炎、尿路结石、盆腔炎、前列腺炎、风湿性疼痛等病症,均有显著疗效。
它清热解毒、利尿通淋、活血散瘀,用处广泛。你知道它是哪种神奇的野草吗?
它就是疏通人体管道的中草药头花蓼,有人也叫它石莽草、火眼丹、雷公须、水绣球等名字,为廖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它分布在我国的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南等地区,印度、缅甸、尼泊尔也有它的影子。生长在海拔600~1500米的山坡草地、山谷湿地,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耐阴、耐寒、耐干旱,适应能力强。
它花期6~9月份,果期8~10月份,9~10 月份采收,可鲜用,或者晒干备用。
它全草入药,味苦、辛,性凉,归入肾经、膀胱经。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利湿通淋、消炎止痛等功效。
主要对痢疾、膀胱炎、尿路结石、盆腔炎、前列腺炎、肾盂肾炎、风湿性疼痛、跌打损伤、小便淋沥、排尿不畅、瘀伤、疮疡、湿疹、痔疮等病症进行治疗。
它可单用,也可与其他中草药配伍使用。
农村有偏方,把它采挖回家清洗干净,煎水服用,可缓解小便不适,治疗痢疾。
把它与九里明、爬山虎、桉树叶搭配使用,可治疗疮疡肿毒、麻风溃烂,
也可煎水蒸洗,治疗风湿痛。
《广西中药志》记载:祛风湿,散瘀止痛。头花蓼味苦、辛,性凉。有清热利湿,活血止痛的功效;可治跌打瘀痛、血尿、小便淋漓、烂疮。
《广西中草药》记载:解毒消炎,治痢疾,皮肤溃疡,无名肿毒。
《云南中草药》记载:清热利尿通淋。
它含有黄酮类、酚类、三萜类、鞣质类、木质素类、烷基糖苷类、醇类、酯类、有机酸类等成分。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它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降糖、镇痛、凉血、调理血脂等作用。
它的使用方法很简单,可直接煎水服用,用量0.5~1两。
也可捣碎成泥,敷在伤处,或者熏洗,也可熬制成膏,涂抹。
把它与其他中草药配伍制作成颗粒,治病更方便。
注意,头花蓼虽然很好,但是,因个体差异,不是所有人都能使用。
首先,它不可过量和长期使用。
孕妇,禁用。
脾胃虚寒者,禁用。
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过敏体质者,禁用。
中草药配伍有诸多禁忌,为了安全起见,使用之前最好咨询医生谨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