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养老服务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抱团”干大事,让中国卫星“出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2-20 08:07:20   浏览次数:2  发布人:938d****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编者按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负责统筹卫星研制工作,钱学森任首任院长。它的成立集中了科研力量,确保了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如期发射,有力推动了我国卫星事业进一步发展。 “我是国防科委的汪永肃参谋,组织上派我来向你传达上级的指示。钱学森向聂荣臻元帅推荐了你,根据聂老总的指示,上级决定调你去负责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这是发生在1967年7月2

    编者按

    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负责统筹卫星研制工作,钱学森任首任院长。它的成立集中了科研力量,确保了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如期发射,有力推动了我国卫星事业进一步发展。


    “我是国防科委的汪永肃参谋,组织上派我来向你传达上级的指示。钱学森向聂荣臻元帅推荐了你,根据聂老总的指示,上级决定调你去负责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

    这是发生在1967年7月29日午后,北京城南孙家栋办公室的一幕。此时的孙家栋正汗流浃背地趴在图板上画导弹设计图。

    简短交谈后,孙家栋被紧急带至北京友谊宾馆北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临时办公地。在这里,孙家栋了解了卫星总体设计部的组建意图。至此,他便从导弹领域转向了卫星研究。

    这一步,不仅改变了孙家栋个人的职业生涯,更开启了中国卫星事业的新篇章。

    为发展中国卫星事业,我国汇聚优秀科技人才和资源,形成协同攻关的强大合力。

    合力一:中央支持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一点卫星。”

    为此,中央拨出专款,在中国科学院专门成立“581”组,职责是拟制卫星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和业务协调,代号为“581”任务。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58年,毛泽东主席参观中国科学院科研成就展

    前排左起为:张劲夫、吴有训、毛泽东、郭沫若

    来源|科学大院微信公众号

    由于当时科技资源与经济资源有限,卫星发射计划一度搁浅。

    直到1965年,中央决定重启人造地球卫星项目,代号“651工程”。同年10月召开全国性的方案论证会,经过42天的激烈讨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雏形逐渐清晰,发射时间定在1970年。

    合力二:筹建专业机构

    发射卫星涉及卫星、火箭、发射测控等复杂系统,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967年5月,聂荣臻听取了钱学森关于组建“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研究院”的建议,并由钱学森牵头筹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钱学森在协调技术工作

    来源|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新闻中心

    为加速卫星工程实施,钱学森首先考虑建立卫星设计总体设计部。

    经过深思熟虑,钱学森亲自点将,将38岁的孙家栋调入,并委以重任——担任中国首颗卫星总体技术总负责人。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孙家栋工作现场

    来源|《人民画报》

    1967年8月初,孙家栋投入到筹建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工作中。

    报到的第一天,钱学森接待了他,并鼓励他大胆开展工作:“家栋,我知道你的能力。你只管集中精力大胆工作,如果有什么考虑不周的,首先是我考虑不周,责任在我不在你。如果你失败了,你总结教训,我承担责任,明白吗?”这些话,让孙家栋心里感到踏实和温暖。

    合力三:组建技术攻坚团队

    面对卫星总体设计任务的艰巨挑战,钱学森和孙家栋决定从火箭院精心挑选一批精英设计师加入团队。

    “有搞总装的,搞总体的,搞结构的,为了筹备这个事情,我正好就在18人当中,就来了。”戚发轫回忆道。

    依据专业类型和技术特长,戚发轫、沈振金、韦德森、张福田、彭成荣、尹昌隆、朱福荣、孔祥才、王壮、杨长庚、王大礼、张荣远、刘泽光、郑忠琪、林殷定、鲁力、王一方、洪玉林等火箭院骨干脱颖而出,这十八人后来被誉为“航天十八勇士”。

    钱学森曾对他们说:“希望你们能成为‘航天十八勇士’,为中国的卫星闯出一条天路来!”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科研人员组装“东方红一号”卫星

    来源|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新闻中心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筹备之初,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落实“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计划。

    面对1965年卫星设计方案的复杂性,发射进程显得遥遥无期。此时简化方案成为当下最佳的解决办法。

    孙家栋带领团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去掉卫星上的众多探测仪器,不追求高难度技术,将目标任务改为“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

    用多年后孙家栋自己的话来说,这种简化就像“把一辆汽车变成了平板车”。

    1968年2月20日,在攻坚“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关键时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也正式揭牌成立,确保了我国首颗人造卫星如期发射。

    1970年4月24日,嘹亮的《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组建不仅实现了“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更为后续的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石磊等.剑指苍穹——钱学森的航天传奇[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4-03-01.

    [2]上世纪60年代,火箭院有“十八勇士”[OL].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新闻中心,2017-11-21.

    [3]“我们的卫星还在天上转,但是我们之中的很多人已经走了”[OL].央视中文国际CCTV4 ,2019-04-19.

    [4]“东方红一号”总体设计部的“18勇士”[OL].军工记忆,2019-12-24.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938d****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oy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