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新采84:王制·“有闲田,无困穷”的宏观设计
唐代诗人李绅在诗中感慨:“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凉场景呀,土地效益已经最大化了,种田的农夫尚有吃不上饭被饿死的。
于民众生活而言,土地效益的最大化,是不足以确保民众温饱的。尧帝传位给舜时,强调“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对于君临天下的天子而言,最关心的问题是“四海困穷”,一旦这个局面出现时,自己的天命之禄也就彻底结束了。
因此,三王之治,关心的并非土地效益的最大化,而是民众的温饱。“四海无闲田”是一种土地效益管理上的理想,在当时的天子看来,民众的温饱才是第一位的。天子为了保障民众的温饱,采用分封制推行“联产承包”,将土地托付给功臣、贤人,共同撑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宏观架构,避免“四海困穷”局面的出现。
(一)土地概算的基本单位
方一里者,为田九百亩。方十里者,为方一里者百,为田九万亩。方百里者,为方十里者百,为田九十亿亩。方千里者,为方百里者百,为田九万亿亩。
古制“方一里”为一个标准单位,可以整理出九百亩田地。方十里,就是一百个一里见方,可以整理出九万亩田地。方百里,就是一百个十里见方,可以整理出九十亿亩田地。方千里,就是一百个百里见方,可以整理出九万亿亩田地。
所谓“方一里者”,更像是一个以人居为出发点的模糊单位。这里的“里”接近于“乡里”的“里”,也就是比邻而居的一组居住者。“方一里”这个模糊单位,大概可以整理出九百亩土地。在“方一里”这个单位的基础上,推展出“方十里”“方百里”“方千里”。孔子所谓的“千乘之国”,或多或少也与此有一定的关系。
总而言之,古人用“方一里”这样一个近乎模糊的概念,概算出天下的土地总量,并按照“方一里”派生出的若干个概算单位,建构起土地分封的基础框架。
(二)“天下”有多大
自恒山至于南河,千里而近。自南河至于江,千里而近。自江至于衡山,千里而遥。自东河至于东海,千里而遥。自东河至于西河,千里而近。自西河至于流沙,千里而遥。西不尽流沙,南不尽衡山,东不尽东海,北不尽恒山,凡四海之内,断长补短,方三千里,为田八十万亿一万亿亩。
从恒山到南边的黄河,距离大约将近千里。从此处的黄河段到长江,距离也大约将近千里。再从长江到横山,大约有一千多里的距离。从东河到东海的距离,大约有一千多里。从东河到西河的距离将近千里。西河西至沙漠,大约有一千多里的距离。西边的尽头不是沙漠,南边的尽头不是衡山,东边的尽头不是东海,北边的尽头不是恒山,四海之内的土地,取长补短,大概为三千里见方,可以整理出八十一万亿亩田地。
“天下”到底有多大?
按照“方一里”的基本构想,天下“方三千里”,概算的有八十一万亿亩土地。
(三)折算
方百里者,为田九十亿亩。山陵、林麓、川泽、沟渎、城郭、宫室、涂巷,三分去一,其余六十亿亩。
百里见方的土地,本应整理出九十亿亩田地,但其中的山脉、森林、河流、湖泊、城郭、宫室及道路等,占去了三分之一,因此,只能计为六十亿亩。
概算时,天下有八十一万亿亩田地。真正实施“联产承包”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折算。避免“承包者〞有其名而无其实。山脉、森林、河流、城郭、宫室、道路都是不算作田地的。
“方百里”概算土地九十亿亩,折算田地六十亿亩。
(四)古今数据换算
古者以周尺八尺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古者百亩,当今东田百四十六亩三十步。古者百里,当今百二十一里六十步四尺二寸二分。
古时以周制八尺为一步,现今以周制六尺四寸为一步。古时的一百亩,相当于如今的田地一百四十六亩加三十步。古时的百里,相当于今天的一百二十一里又六十步四尺二寸二分。
儒生尊重手中的文献,同时还要兼顾汉文帝时期的实际情况,为完成对基于文献的数据的合理推演,还需进行复杂的换算。
(五)承包户规模
方千里者,为方百里者百。封方百里者三十国,其余方百里者七十。又封方七十里者六十,为方百里者二十九,方十里者四十。其余方百里者四十,方十里者六十。又封方五十里者百二十,为方百里者三十。其余方百里者十,方十里者六十。名山大泽不以封。其余以为附庸、闲田。诸侯之有功者,取于闲田以禄之;其有削地者,归之闲田。
所谓千里见方,就是一百个百里见方的土地的总和。那么,分封了三十个百里见方的国家,则余下七十个百里见方的土地。再分封六十个七十里见方的国家,此项合计为二十九个百里见方和四十个十里见方的土地,则余下四十个百里见方和六十个十里见方的土地。又分封一百二十个五十里见方的国家,此项合计土地面积为三十个百里见方。余下十个百里见方和六十个十里见方的土地。名山大泽不做为封地使用,所有剩下的土地做为大诸侯国的附庸国的封地,或者做为闲田。对于诸侯中有功劳的人,就以一部分闲田做为封赏,可增加其俸禄;对于有罪而被削去封地的诸侯,则把他们的封地纳入闲田。
方千里之地,可以分封百里见方的大邦国三十个,七十里见方的中等规模邦国六十个,外加五十里见方的小邦国一百二十个。剩下的土地或作为大邦国的附庸,或作为“闲田”。
宏观设计是“四海无闲田”的,但在具体展开“联产承包”的过程中,天子留足了“闲田”作为弹性空间,用于奖励有功。能帮助天子解决后顾之忧——“四海困穷”的,都叫有功。有功了,就多“承包”一点。反之,对有罪的诸侯,已有的封地要被削夺,重新变为“闲田”,让有功或贤能的人去“承包”。
这一系列的操作之后,普天之下有闲田,无困穷。
《尚书》讲“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天子作下民之君,怎么能让“四海困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