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前的今天,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一举实现
“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
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
蹚出一条自力更生之路,
开创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新纪元。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东方红一号卫星
2020年,
孙家栋、王希季、戚发轫、
胡世祥、潘厚任、胡其正、
彭成荣、张福田、陈寿椿、
韩厚健、方心虎等11位
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
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
回顾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辉煌历程,
表达了对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坚定信心。
5年前的今天,
习近平总书记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
老科学家回信,
高度评价他们创造了令全国各族人民自豪的
非凡成就。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在总书记的殷切关怀与鼓舞下,
航天人牢记使命,
以非凡的勇气和毅力,
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今天,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
瞄准北京时间4月24日17时17分发射,
将继续助推航天强国新征程。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今天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
这一天,
既是“东方红一号”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深情回望,
更是神舟二十背后航天人
接力奋斗的时代回响。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东方红一号卫星乐音装置备份件
凭借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以来
55年的技术积累、人才积累,
中国正在加快建设航天强国。
除此之外,这段奋斗历程
还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薪火相传续华章,
非凡成就的背后是代代传承的
无私奉献精神火炬——
航天队伍从不缺乏青年科技人才的身影。
彼时,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团队
平均年龄不到30岁。
如今,
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总体设计团队
平均年龄不到30岁,
梦天实验舱总装团队平均年龄33岁,
北斗卫星团队核心人员平均年龄36岁,
一代代年轻人
向着建设航天强国目标勇毅前行。
千磨万击还坚劲,
非凡成就的背后
是生生不息的自力更生精神血脉——
2022年,
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
2024年,
“鹊桥二号”顺利升空,
“嫦娥六号”月背取壤;
2025年,
“天问二号”即将开启深空探索新征程,
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
各项研制建设进展顺利……
每一次叩问太空
都是下一次探索的起点,
每一次技术飞跃
都足以擦亮中国航天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闪耀标签。
众人拾柴火焰高,
非凡成就的背后
是凝心聚力的协同攻关精神烙印——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时,
我国动用了当时全国近60%的通信线路。
从试验场区到各个观察测控站,
守卫通信线路的群众多达60万人,
他们“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创造出中国奇迹。
中国北斗,全球梦圆,
北斗导航系统工程背后
凝结着400多家研发单位、
30多万名科研人员
长达数十年的辛勤耕耘。
航天事业千人一枚箭、万人一杆枪,
需要大融合、需要大联动,
俨然成为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
成功典范。
1970年4月之前,
浩渺的太空没有一颗属于中国的卫星,
如今,“风云”“高分”“北斗”……
中国的卫星接连上天。
再回首,
我们早已唱着《东方红》,
开启航天新纪元。
点赞中国航天,
致敬接续奋斗的航天人!
视频联合出品: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融媒体中心
素材支持:中国航天报社、星球研究所
———— /END/ ————
责任编辑丨陈婷
校对|刘一鸣
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
内容来源丨新华社 航天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