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养老服务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2-25 08:11:33   浏览次数:1  发布人:2e28****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实现既定目标,明确提出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揭示出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规律。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作为首个以教育强国为主题、以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

    “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实现既定目标,明确提出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揭示出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规律。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作为首个以教育强国为主题、以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重要任务的国家行动计划,把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写入教育强国建设的总体要求。我们要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辩证思维,深刻领会和正确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行稳致远。

    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服务国计民生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也是民生之基,事关国家发展、民族未来。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培养人才队伍、增强科技实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是建设教育强国的使命担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建设教育强国的价值旨归。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岭南师范学院支教队队员涂建枝在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娘蒲乡中心小学上课(2024年9月3日摄)。新华社发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要深刻认识国计和民生的密切联系,在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方面做到统筹兼顾,使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要立足根本,坚持人民至上,为人民办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聚焦各族群众更高质量更加多样的教育需求,持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加大对边疆地区、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将教育资源适度向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倾斜,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构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提升各族群众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切实提高教育的民生保障力。要把握规律,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围绕国家战略规划、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等,构建创新牵引的科技支撑体系,提高教育对国家发展的科技支撑力和服务国计民生的能力。

    正确处理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落实五育并举

    知识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也是照亮人生之路的明灯。学习知识是学生的本职。学生要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在博学慎思中持续增长见识、丰富学识,在明辨笃行中不断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彻底改变“唯知识论”“分数至上”等观念,做到教书与育人并重,在“授之以渔”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乌鲁木齐县庙尔沟中学的学生们在丝绸之路山地度假区滑雪场上滑雪课(2023年12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要正确处理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深刻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大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各级教育普及水平,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考查,不断拓宽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有效引导学生增长知识见识、增强能力本领。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思政教育贯穿各学段、各体系、各环节,增强思政引领力,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加快补齐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短板,用德育铸魂、智育增慧、体育强身、美育润心、劳育固本,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才。

    正确处理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完善适配机制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个体通过接受教育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这是实现教育工具价值的基础,而教育工具价值的实现又为本体价值的实现提供保障,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这是由教育的政治属性和工具价值所决定的。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 西南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年宣讲团走进西昌。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要正确处理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坚持教育本体价值和工具价值的统一。一方面,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另一方面,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大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把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贡献度作为检验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标准。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教育布局结构,动态调整、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课程体系改革,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解决教育供需错位、战略性人才培养不足等问题,培养造就更多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高层次的创新型、卓越型、数智化人才,切实提升人才竞争力。

    正确处理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坚持守正创新

    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的过程,规范有序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激发活力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体现了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2023年4月14日,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来临之际,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兴仁镇中学,民警李嘉怡为学生讲解校园反恐防暴知识。新华社发(杨胜贤 摄)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要正确处理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一方面,以规范保障秩序。构建完备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完善各级各类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资源配置机制、质量标准体系、管理体系、督导体系等,完善校园安全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和安全风险社会化分担机制,让办学治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不断提高依法治教和教育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以改革添动力、增活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破除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障碍,构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机制,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让学校拥有更多办学自主权,构建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推进办学模式、管理体制、教育教学模式、育人方式、考试考核内容、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创新,调动各参与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提升社会协同力,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的活力。

    正确处理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实现开放互鉴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由我国历史、文化、国情决定的,是党发展教育事业的宝贵经验。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留下了尊师重教、崇德尚学的优良传统和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教育智慧。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以我为主,同时,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为我所用,是改进办学之道、完善教育之法。

    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正确处理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一方面,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将各级各类教育根植于中国国情民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提升全球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本文系2023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项目号SCJJ23MGC30)阶段性成果。】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牛锐 王琪

    制作 |封煜靖

    来源 |中国民族报

    “分享”好习惯↓↓↓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2e28****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oy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