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充分体现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与当代中国人文关怀的养老方式,“文化养老”业已成为当下基层群文工作的重要命题。何谓“文化养老”?它是以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基本得到保障为前提,以满足精神需求为基础,以沟通情感、交流思想、拥有健康身心为基本内容,以张扬个性、崇尚独立、享受快乐、愉悦精神为目的的养老方式,具有广泛性、群体性、互动性、共享性等特征。
可见,当下文化养老的重要意义在于为老人提供“精神”上的需求和帮助,以满足老人在“物质”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如何继续享受生命的快乐与愉悦,不断提高生命的质量与品位,实现生命的完善、完整与完美。
其实,对于当下中国式的“文化养老”,受制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地方文化的差异性,还存在着诸多“非文化”的现象。一是普及面狭仄,表现为“文化养老”的对象还仅仅拘囿在退休有工资、家庭较富裕、生活有保障的“老干部”群体上,并没有辐射到低保人群及广大农村老人群体上。二是推广度肤浅,表现在“文化养老”的方式还仅仅停留在逢年过节的慰问及季度性的例会上,缺少系列化的构建,未能形成常态化的培训。三是文化味儿不浓,表现在民众自发组织的活动过于单调甚至有低俗化的趋势,缺少与时百度代同步的文化氛围。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文化养老”的内涵,着力于将“文化养老”形成一种“养老文化”,以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明晰文化养老内涵,提升文化养老理念
对“文化养老”内涵的认识到不到位、深刻不深刻,将直接影响到文化养老事业的开展。所以,在开展文化养老活动前,我们必须对“文化养老”进行更为理性的思考,明晰文化养老之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及其深刻的内涵,不断提升文化养老的理念,为使“文化养老”到“养老文化”的形成做好铺垫。
应该说,作为中国孝文化的传统,“养老”的概念在当下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除满足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外,更加强调精神生活的满足。其涉及的范围不再局限在部分老人群体,更多应指向于全社会。其关注的区域不仅局限于城区、镇区,更多应关注全区域或全社会。可以这样说,现代的文化养老,不仅仅指向于物质养老或者是待遇养老,更多应该指向于全民养老,指向于有文化的养老模式。因此,文化养老的目标直接指向于“张扬个性、崇尚独立、享受快乐、愉悦精神”。
张扬个性,即在社会道德文化的框架内,适合每一个参与其中的老人,符合每一个老人的性格特点,满足于每一个老人的生命需求。崇尚独立,即消除老人过于依赖的心理状态,尊重他们的个性特长,使他们的心灵得到自由的放飞。享受快乐,即参与活动的每一位老人,会因为活动的开展,丢掉影响其不快的人和事,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愉悦精神,即文化养老活动要秉持文化育人的理念,让老人们在活动中精神得到陶冶、人格得到提升、生命更加丰盈。 因此,文化养老应该是一种让老年人休闲、惬意、愉悦、高尚的养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