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通是著名的长寿之乡,1982年,南通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提前17年、比江苏提早4年。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南通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231.87万,占常住人口的30.01%。目前,这一比例上升为32.75%。
面对人口深度老龄化形势,南通市主动先行先试,率先打破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界限,将机构专业养老服务延伸、辐射到社区、家庭,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链式养老”模式,在有效破解养老难题、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同时,有力推进养老产业发展,帮助更多老人实现老有所养。
专业机构,专业护理
85岁的章惠芹,因患脑出血,被家人送到南通市阳光老年公寓,一人独住62平方米的中套,有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还有一个可以养花弄草的阳台,每月缴费5000多元。“儿子不放心我一个人在家,就送我到这里来了。我平时没事就弹弹电子琴,做做针线活。” 章惠芹每月退休金有4000多元,不足部分,由儿子补足。
南通市的“链式养老”,就是将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家庭,形成以机构养老为支撑、社区养老为依托、居家养老为基础的服务体系,有效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章惠芹因有子女支持,选择在机构养老。
南通市阳光养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凯介绍,公司于2015年由南通市保障房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依托阳光老年公寓注资3.5亿元组建而成,原来是只有130名员工的单一养老机构,目前发展成拥有近600名员工的医、康、养、护全产业链服务的养老产业集团。集团现有床位1640张,运营1家江苏省五级养老机构(阳光老年公寓)、4家医养结合护理院、1家长者驿家,还发挥专业优势,将养老服务延伸到家庭。
“章惠芹所住的套房,老年公寓只有100多套,一直供不应求。”黄凯说,老年公寓的普通床位,目前并没有住满。“南通的养老机构整体供大于求,很多老人暂时还不会选择到养老院养老。”
崇川区是南通市主城区,户籍人口74万,60岁以上人口20.73万,老龄化比例28%。崇川区民政局副局长姚国泉介绍,中国目前普遍是“9073”养老模式,即90%的老人居家养老,7%的老人在社区养老,只有3%的老人会选择去养老机构。“全区有38家养老机构,近7000张床位,老人入住率近60%。”姚国泉说。
位于城郊接合部的申丞小海护理院是家小型养老机构。全院19名工作人员,入住37位老人,下设两家长者驿家,另有20名工作人员,为周边4000名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我们护理院小,人手紧张,每个人都要身兼数职。”申丞小海护理院院长杜燕说。
让老人吃好,是护理院非常重要的努力方向。“这里的老人每天吃四顿,下午茶有银耳汤、奶昔等。”杜燕说,老人入院前都要进行评估,确定护理等级,了解老人的兴趣爱好,再制定照护计划。“对全失能老人,除了生活照料,有病治病,还要想办法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
姚国泉表示,养老服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瓶颈和难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效供给不足,结构不平衡,存在城市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强、农村弱,机构养老服务能力较强、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弱的问题。二是服务质量不高,医养结合深度融合不够,养老专业服务力量不足,专业化、精细化水平不高。三是产业发展滞后,养老服务市场化机制尚未建立,社会投资养老机构小而分散,产业规模效益尚未形成。
南通推行“链式养老”,就是要破解这些问题,探索既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又满足人们对更高质量养老服务需求的养老模式。
社区养老,机构指导
中国有“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一般来说,家庭是养老的第一责任人。但由于家庭不断小型化,家庭功能不断弱化,养老越来越需要社会提供支持,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这种需求愈发强烈。
为确保每个社区有一个养老“阵地”,2020年,南通市通过政府文件的形式明确,新建小区必须配备养老用房,老旧小区则通过回购方式配备,确保每百户居民有20平方米的养老用房,产权归属政府。
“有了养老用房,却无法提供养老服务,社区的养老服务一度空心化。”南通市民政局养老处处长俞灏介绍,南通市曾经委托物业公司或社会组织等第三方运营养老用房,但因为服务不专业,也没有好的盈利点,没多久就解散了。“后来考虑由专业机构来承担社区养老服务,首先在崇川区试点,实现社区、机构、居民协调发展。目前,崇川区所有街道的居家养老服务,都是由专业机构来承接运营的。”
申丞小海护理院,原来就是南通市北护理院下设的一家长者驿家。“这些长者驿家,就像护理院的一个科室或一个护理区,由我们的专业团队在运营。”南通市北护理院院长丁亚标说。
86岁的张美兰,2020年重度失智,突然不知道自己能走路,一直躺在床上,而且非常闹腾,家人苦不堪言。2021年入住长者驿家后,老伴每天吃完早饭就过来陪护,等张美兰吃完晚饭休息了才回家。因为离家近,儿女每天至少来看望一次,陪着聊聊天。
经过护理院的精心照料和家人的用心陪护,老人在有人搀扶的情况下,目前已经能够走路了。“对于失智老人来说,这是很大的进步。”申丞小海护理院院长杜燕说。
申丞小海护理院下辖的两家长者驿家,收住了40位老人。护理院医管部主任刘姝嫔介绍,其中的中兴长者驿家,2022年收住了一对来自上海的夫妻,男性77岁、女性75岁。“因为上海的养老费用比较高,养老资源比较紧张。南通离上海近,费用也低。他们的退休金,完全能够支付这里的养老费用。”
既有专业的技术,还有贴心的队伍,南通的社区养老,成了很多老人坚强的依靠。
居家养老,政府补助
居家养老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选择。2018年,南通市率先打破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界限,出台《关于推进全市养老机构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若干意见》,探索让骨干养老机构发挥其专业优势,承接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延伸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近300家专业养老机构承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后,以执业护士和持证护理员为主的专业照护团队,已基本覆盖所有失能、长期卧床以及患有各种慢性病的老人。
对分散供养的城镇“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低保家庭60周岁以上老人等8大类人员,南通按照不同补贴标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兑现。目前,南通市享受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近20万,其中主城区崇川区就有3.5万人。
丁亚标说,政府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80—89岁老人每月补贴40元,90岁以上老人每月补贴200元,困难群众每月每人补贴300元。“尽管政府提供了9大类32个子项目的服务清单,主城区95%以上的老人,都把这笔费用用在餐饮上。”
“别小看这很少的政府补贴,其成了引导资金,推动专业机构延伸服务,完善‘链式养老’,并逐步推动老人形成‘花钱买服务’的理念。”丁亚标说,目前已经有少数老人在花完每月的政府补贴后,自费订餐。有的老人,将政府补贴用来清洗油烟机(属于“助洁”服务内容),超支部分自费。
对于机构提供的服务,设在崇川区民政局办公大楼内的崇川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既是辅助平台,也是监督平台。
崇川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开通了服务热线,为居家老人提供24小时语音服务。依托平台信息系统,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完成居家老人日间照料、助餐订餐、家政服务、应急救援等项目的预约、派单、回访、统计分析等系列工作,同时为特定对象提供生日、法定节假日电话关怀问候。
记者在平台电子大屏幕的滚动工单上,不时看到有新的需求跳出。“陈三英,清洗油烟机(不拆洗)+专业护理”“黄水如,上门助浴+专业护理”“陆瑞英,助餐套餐(素包子)”……崇川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组长季梅梅说,大多数工单,直接由服务商对接,少数工单,通过平台转发给各街道的服务商。
“平台的另外一个主要功能,就是监督回访。”季梅梅说,平台平均每天呼入160多个电话,是老人的诉求,每天呼出1100个电话,主要就是回访。记者从平台7月份各街道工单满意度统计表发现,当月已回访18023人,除3518个电话未接通、938个电话未评价外,满意度都在97%以上。“我们所有的电话都有录音,便于民政主管部门监督抽查。每两个月,对所有老人实现全覆盖回访。”季梅梅说。
照护保险,雪中送炭
目前,南通市已被列入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医养结合试点、长期照护保险试点及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首批合作试点地区。
2015年9月,南通率先探索建立基本照护保险制度,次年被列入国家首批15个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城市之一。经过7年多的实践探索,南通的照护保险制度逐步成熟,制度功能有效发挥,得到社会各界认可。
据了解,南通市的照护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同步,形成政府补贴、医保统筹基金筹集、个人缴纳、社会捐助的多元化动态筹资机制,建立了居家照护、机构照护和机构上门等多种照护服务方式。2019年底,照护保险在全市推开,实现城乡一体。目前,全市享受照护保险5.6万人,其中91%为居家照护。
丁亚标介绍,目前入住护理院的400位老人中,有近60%的老人能享受照护保险。照护保险主要分三档进行补助,每天每人的补助按照评估分别为40元、50元和70元。“照护险每月能为相关老人支付一两千元,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一笔很可观的费用。”
据了解,照护保险减轻了个人和家庭的照护负担和经济负担,有效缓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难题。失能人员无论是在机构还是居家,均能享受到相应待遇,尤其是辅助器具租赁服务,价格上万元的专用电动护理床,失能人员使用时个人每月只需承担90元租金,不仅降低了家属的劳动强度,每周2—3次的上门专业照护服务,也让家属有了喘息的机会,减轻了家庭负担。
南通市医疗保障局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南通市累计申请照护评估10万多人,享受待遇近9万人,已提供上门服务648万人次、辅具服务36万人次,基金累计支出超过18亿元。
记者采访发现,南通市通过“链式养老”服务体系,让每个需要帮助的老人都能享受到政策红利。长期照护保险则为这一服务体系提供有效支撑,二者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有力促进养老护理产业的发展。目前,南通市共有各类养老服务设施2331处,总床位9.2万张,基本形成了居家、社区、机构相衔接,高、中、低档相配套,医、养、康、护功能齐全,公办、社会投资兴办、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并行的养老服务发展格局。
“目前,大多数老人花钱买服务的理念还没有形成。只有等新一代老人,手里有一定资金,才会主动选择到机构养老。”丁亚标说,“我们算是提前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