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代理保险业务,是十分常见的一件事。因为有业务提成,可以增加收入,很多银行工作人员都愿意积极销售保险业务。原本这是银行和保险之间的一项紧密合作关系,互惠互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经常发生忽悠客户将存款变成保单的情况。很多消费者不明就里,容易上当受骗。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一个新闻。一位湖北潜江市59岁的彭大妈,在银行存钱时,就被工作人员忽悠,稀里糊涂买了2万元保险。等到她去取钱,才发现2万元存款只能取回9000多元。
彭大妈一下子就懵了。怎么好端端的2万块钱,存银行里面不但没有利息,过几个月之后还少了11,000元。经过了解才知道,原来彭大妈去银行存款,并没有按照正常的存款流程操作,而是因为工作人员告知“存银行和买保险是一样的,而且利息还更高”。
不明就里的彭大妈被忽悠之后,购买了一份人寿保险,每年交2万元,连续要交三年,等到第6年之后才能取回6万元本金以及5000多元的利息。如果提前取出来,就是退保,只能退一部分本金,更没有什么利息。
彭大妈说她不识字,根本不知道存银行和买保险的区别,是银行的工作人员帮她操作,忽悠她买了保险。但银行工作人员说,当时彭大妈同意了,才会为其办理保险业务。如今双方正在扯皮,该如何解决,还有待后续协商。
其实,这样的例子特别多。我以前干过一段时间保险业务,因此对这种行为特别了解。像彭大妈这种情况,在很多农村或者是县域银行里,经常会碰到。当然,过去在城市中,很多银行也是这么忽悠来办理存款业务的老年人群体。
不过这几年,在监管部门的大力监管下,城市里的银行相对要好很多,误导销售和欺诈销售行为越来越少。但是在监管力度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和45线小城,这种情况依然常见。
有一次回老家,跟当地保险公司的朋友吃饭,就听到过一个这样活生生的案例。有一个60多岁的大爷,辛苦多年积攒了5万块钱。原本是零零散散存在银行的,后来听说活期利息较低,定期利息要高一些。就将这些钱全部取出来,准备存一个定期,等自己以后老了,再拿出来用。
老大爷没读过什么书,除了会写自己的名字之外,几乎不太认字。到了银行之后跟工作人员说要存定期,结果工作人员跟他说现在有一种新的存款,比定期利息要高,而且办了之后就有礼品送。在工作人员的一通忽悠之下,老大爷完全晕头转向,只能按照他们的提示一步一步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工作人员递给老大爷两张纸,说以后到期了就拿这两张纸来领钱。
过了没多久,大爷的老伴突然生病住院,要钱看病,就拿着所谓的“存单”,跑去银行取钱。结果在听完工作人员的话之后,一下子就傻眼了。刚存进去没多久的5万元,转瞬之间就变成了3万多,莫名其妙少了1万多块钱。
家人在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后,和老大爷一起到银行来讨说法。结果银行根本不承认自己忽悠欺骗老大爷,说将所有的事情都跟大爷解释清楚了,并且是大爷自己签字确认的,从程序上来说,一点问题都没有。如果要提前退保,按照规定就只能退3万多块钱。
在百般沟通协调无果之后,老大爷非常的伤心和失望,趁着别人不注意,从挎包里拿出一瓶农药,顺手就往嘴里倒。老大爷说,既然没钱给老伴看病,只能以死了之,陪老伴一起走。幸好旁边有人,赶紧把农药瓶抢夺了下来,并送老人去医院洗胃,最后没有危及到生命。
事情闹到出人命的地步,银行和保险公司才退让,同意退还老大爷5万元,最终事情才得以解决。朋友说当时这件事情闹得很大,影响也很坏,公司相关员工和银行工作人员都受到了上级部门的处罚。但是,这种事情却没有办法完全禁止,很多银行私底下还是这么做的,仍然有不少不明就里的老百姓,上当受骗,把保险当存款。
坦白说,保险是一个好东西。我自己曾经在这个行当里面工作过,深知在保险销售过程中,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忽悠别人买保险的事情,时有发生。但是,我想说的是,保险本身并没有错,它确实能够为人们提供很好的风险保障。不能因为某些人员的欺诈行为,就把保险一棍子打死。这个观点需要先生命,如果大家不同意,也没关系,可以在下面留言探讨。
当然,我更想说的是,部分保险销售人员恶意欺骗投保人,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忽悠他们将自己的血汗钱和养老钱去买保险,去完成自己的任务,要求去获得高额的销售提成,这是不对的。不管是从法律上来说,还是从情理上来说,都应该接受处罚。
可惜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去银行办理业务的老大爷老大妈们,虽然年纪大了,但是都是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人,于是就容易产生纠纷。银行和保险公司认为,他们都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也没有人强迫他们通过。工作人员只不过是在介绍保险业务时,着重宣传了回报收益,忽略了提前退保会让投保人造成损失的事实。如果双方发生纠纷要打官司,也会存在扯皮行为。
所以,一方面要加强监管,尽可能避免银行工作人员的误导销售行为。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宣传引导,在办理业务时多留一个心眼,最好由年轻子女陪同,减少被忽悠的可能性。大家对此怎么看呢?你们身边有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欢迎在下面留言说说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