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在传统观念里是一个有些沉重的字眼,好像老人无处养老才去的地方。
作为一个在职的养老院院长,我无数次为别人解释:养老院发展的越来越规范,硬件很高大上、管理很严格、人本原则很重要等等。
除了接触的老人、家属、身边的人,也包括网络上对养老院的认知都各有所见。抛开宏观的政策和经济法律因素,我更愿意说养老院是中国社会的“亲情试验场”,如此,我更愿意为大家分享我经历养老院里见证的各种亲情关系。
他的手颤抖地掏出手机,查找号码时浑身微微发抖,播出号码后长舒一口气,电话通了,他说:“叔,俺爹走了,你抓紧回村里吧,准备准备,我联系好殡仪馆的车了,从养老院送回家。”
这是一位老人刚刚去世后,在我身前,老人儿子播出一个个电话处理后事时的一个片段,我能感受到他在极力平复悲痛和一个家庭顶梁柱的担当。
老人失能多年,在世上最后那几天肌肉萎缩、压疮、发热,子女们知道老人的身体已经是强弩之末了。没有送医院、没有接回家,老人儿子和我协商,想让几个子女轮流在养老院照顾老人走到最后一刻。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把老人从多人间搬到一个单独房间,避免影响其他老人。
老人大女儿是从外地回来,当时疫情防控封闭管理,我强烈要求必须做了核酸检测才能进院。女儿见老人时老人已经昏迷,她一开始简单和院里的医生、护理部主任沟通老人的身体情况,然后守着老人攥着老人的手不说话。
工作人员陪伴着观察情况,大女儿开始轻轻哭泣,跪在床前说:“爹啊~你苦了一辈子,老了老了没享福,俺们姊妹们不孝顺,让你遭罪~我这就接你走,咱们现在回家行不?我好好照顾你,一定能好起来的,你说说话呀,爹呀~,我来了,我是大妮啊~。”
看此情景,身边的工作人员马上安抚大女儿的情绪。但她仿佛魔怔了一般,一句话听不进去,动静越来越大。我当时在房间门口,见别人安抚不了,马上把她扶起来,严肃地制止了她。
在养老院里哭老人是大忌,我们非常理解老人家属的心情,但我们也要考虑其他老人的心理状态,不能“惊”到其他老人。
举一个例子:一个老人生命体征不稳,工作人员和家属等待120急救接人,隔壁房间的老人看热闹,看到这个老人的重症病状心脏病突发,最后比重症老人走地还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