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关于20后看90后讨论,真的很扎心,正如90后看60后一样。
马上60后即将进入退休阶段,60岁以后的养老需求,随着国内出生人口下降、老年人长寿,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
之前,咱们也都知道,虽然对于养老保险大家都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但实际上作为社会的基本暴涨,它算是对生活的基本保护。
从20多岁参加工作,到60多岁退休,当年轻时过着高质量的生活时,退休后想要不降低生活品质,多少钱才够呢?
首先,我们需要来看下年龄大了后,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支出。
第一、日常花销。这部分肯定不会少了,而且如果在退休前保持着较高的生活质量,突然退休而降低,很多人可能短期内不会这样。
第二、医药花销。年龄大了,总有一些疾病找上门来,而医药的花销一般都不少,这一点大家都明白。
假设,退休后主要的消费支出为以上两方面,在不靠外在资助的情况下,想要基础保持高质量的生活水准,100万能满足养老需求吗?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消息,我国2018年年人均消费支出为19853元,城镇居民的年人均消费支出26112元,而且未来消费支出也是按照7%的比例在上涨。
如果60岁退休,按照寿命80岁计算,100万需要满足20年的支出,而且这还是在没有计算货币贬值的情况下。
显然,100万元对于养老,如果精打细算,不大手大脚,日常的生活还是可以的,但如果继续保持高水平的生活质量,可能就不够了。
如果出现上面这种情况,怎么应对呢?
中国现在已经进入了商业化的市场经济,未来如小时候一样的乡村养老生活肯定不可取,也不会再出现了,这种情况下,经济压力会非常大。
我觉得30岁就应该考虑60岁以后的养老了,虽然看起来有点远,但实际上对在老年的时候很有用。
当然,这是说的普通人,土豪不要凑热闹,你们千万上亿的身家,不成问题。
那么,对于以后养老,应该做哪些准备呢?
1、做好资金规划
并不是说年轻时收入低,就不用做资金规划了。
规划的意图在于随着收入增加,很顺利的进行二次调整,形成一种资金管理的意识。
国内的财商教育落后,很多人不愿意对资金进行规划,收入支出都不清楚在哪。
我觉得可以按照生命周期进行规划:
青年、中年和老年,每个阶段对应的收入和支出是不同的。
一般来讲青年阶段属于财富投入期,中年阶段属于财富积累期,老年阶段属于消耗期。
我个人觉得应该在财富积累期做好资金的合理规划使用,这个时段是各项支出比较明显,子女教育支出、父母赡养支出、房贷车贷等等。
如果没有合理的规划,可能最终没有一点资金能够落到老年阶段。
一般对于家庭而言,主要的经济活动就是这两方面:
第一、出卖劳动力换取财务资源;
第二、消费财务资源换取生活资源。
显然大部分人都是靠出卖劳动力换取财务资源的,这种情况下,如果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延迟或崩塌,就会影响整个生活资源的获取。
所以,资金规划的目的就是让渡当下的财务资源,以获得未来生活资源的稳定性。
2、劳动力收入之外,明白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性
资金规划虽然是一种方式,但如果还继续延续老一辈的铁饭碗模式,很可能难以保障以后的生活。
在劳动力收入之外,拓展财产性收入,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给自己的人生上了一个最大的保险。
这种保障,可能在退休后,依然能持续提供现金流。
当然,对于医生、律师这类年龄赋能的职业,越老越吃香,退休后返聘的概率极大。
但大部分人都是普通职业,个例不能代替全部人员。
这是两种思路,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