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会存在各种问题和危机。 但危机与机遇并存。 目前养老产业市场对养老机构带来了什么商业机会,以及养老机构如何抓住机遇,乘风破浪? 本期为您带来:养老机构如何挖掘商业机会。 01 市场需大于求带来的商业机会 陈总表示,目前养老机构与我国养老产业同处于初始阶段。 我们可以先看一则数据。2020年,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我国目前的养老机构床位有792万张。 我们把“9073”模式与该数据进行比较,根据141178亿人口,2.61亿老人进行计算,预计3%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有780多万,与民政部公布的792万张床位数刚好对等。 但其中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民政局统计的床位数包括了社区养老中的夜间看护中心、日照中心的床位。粗略计算,这部分的床位有将近400万张,也就是养老机构有近400万张床位的空缺。
同时,关于“9073”这个数据是否符合实际。 我们团队内部也有过多次讨论并认为这个数据只是理论数据,距离市场真实数据有一定的差距。 初步判断应该有10%的老年人会入住养老机构,也就是约2600万人。这个人口数据,与我们目前养老机构拥有的床张数中有着很大的差距。
存在差距,就会存在需求与机遇。 目前我们养老产业还处在初始阶段,未来1-2年的暴增,不是曲线暴增是直线暴增,紧接其来的就是爆炸性的需求。 对于养老机构而言,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爆炸性的需求会倒逼养老行业的改变或改革,增加或扩大养老机构的床位供应。 只有机构养老的比例和基数能够维持在相对数据上时,养老产业才能依托养老机构的综合实力蓬勃发展。
02 机构养老是未来的趋势 陈总表示,目前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是十分激烈的,但就目前来看,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社区养老,其局限性在于人力输出。我们可以参考国外已有的护工标准,他们的护工,至少要懂得三个方面的专业知识。 病理学:在老人用药方面有一个比较深的认知 药理学:了解服药后,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护理学:有整体护理及社区健康服务的能力
可见,原来在做社区居家服务的人员,从某种意义来说,他们也和养老产业一样处在初始阶段。
如果将这三个指标放在我们现今的养老从业者、养老服务从业者中,能达到这三个指标的人员能占比多少?
陈总提到,未来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趋势是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与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最大区别在于,机构养老有“基地、产地”,这也为其在未来构建“医养结合”模式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1)护理人员培养常态化 有了医疗的基础后,养老机构能够对护理人员进行药理学、病理学的相关知识培训,并形成一定的常态化模式,保证养员的健康及安全养老。 2)构建护理人才裂变体系 养老机构招聘、培养新的护理员、护工等,即使他们只有理论知识,实操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养老机构也能够为他们提供实践基地。 通过实际的床位案例,采用师徒制的培养模式,形成护理人才的裂变体系。 裂变到一定程度后,护理人才可扩散输送到社区,那么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从上至下的人才输送体系便盘活了。
03 养老机构抓住商业机会必备要素 作为养老机构,可以通过“标准化、流程化、体系化”这三个方向去对机构进行完善、升级。 以完善的体系、标准的服务、良性的循环应对现今养老行业存在的问题,抓住时代浪潮带来的商业机会。 1)快速找到自己的标定 所谓的标定,养老机构根基自身的情况建立适合自身的:标准化服务体系和流程化管理运营。 因为不是所有的标准都适用于所有的养老机构。 每个机构都会有自己专属的标签和特性,通过这个来建立机构的标准化、流程化、体系化。 根据养老机构不同的体系,我们团队提出了“一床一护一价”的养老服务体系,根据养老机构本身的特性、需求、标准、流程,针对性的定制并提质的养老机构改造方案,为养老产业的革新作出一份力量。
2)尽快完善业务闭环 养老机构完成标准化服务体系和流程化管理运营体系的建立后,可以依托机构拥有的医院资源,做护理人员的裂变、复制。 裂变到一定规模时,可以打破我们固化的机构养老业务边线,逐步覆盖机构周边的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形成有序、完善、完美的良性循环。
为什么要扩大覆盖业务边线? 因为机构养老的模式,是最容易吸引投资方,也是最容易被其他资本方复制的。 我们要做的是建造行业壁垒,即使我们的机构养老模式被复制,但我们的智慧系统、护理服务和人的素养,他们无法轻易的复制。 通过智慧服务系统,以数据化、智能化、科技化为支撑,建立机构养老的标准化、流程化、体系化。 在减少人力成本的同时,打通机构、医院、社区、居家的壁垒,达到信息、数据互通的目的,打破业务边线。 04 小结 综上所述,陈总认为,现在的养老行业对养老机构来说,是绝好的时机和探索机会点。 现今在养老服务产业中,还没有看到上市的公司。 如果我们纯做服务,而不去接纳新的事物以及新的业务模式,养老机构的规模便很难做大,上市这一说更不用想了。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养老机构进入养老行业,构建自己的标准化、流程化、系统化,形成一定数据化业务流程的闭环。 那么这些先掌握了数据化、信息化的养老机构品牌,相比纯做服务的养老机构,会率先“跳跃龙门”,于主板、科创板或者港股上市成功。